鲈之味
据史料记载,“莼鲈之思”里鲈鱼品种叫松江鲈鱼。据考证,史料所载“松江”即“吴淞江”,所以松江鲈鱼是吴江特产。“松江鲈鱼”又因为相比一般鲈鱼长有四腮,俗称“四腮鲈鱼”。
四腮鲈鱼久烹不老,冷时不腥,特鲜,历代都是宴会佳品。宋代诗人杨万里作《松江鲈鱼》:“白质黒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鲈鱼之鲜美,可见一斑。隋炀帝则更是把它称为“金齑玉鲙,东南佳味”。
金齑玉鲙
吴江饮食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烹饪历史上名气颇大,影响颇深,且在继承和创新方面成果瞩目。作为“鲈乡”,吴江鲈鱼有清蒸、红烧、糖醋、葱油、油泼、酸菜等不同做法,考究的烹调技艺加上优质的材料,使人赞叹~
油泼鲈鱼
多种做法中,很多人最爱清蒸。来一条现蒸的野生鲈鱼,肉质嫩滑汤汁鲜美,直教人啧啧咂嘴,回味无穷。
清蒸鲈鱼
鲈之思
自张翰后,“莼鲈之思”,便也成了文人心中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文人是敬佩张翰的,他走后不久,齐王兵败,朝臣大多客死他乡,张翰相比就颇具远谋。同时,历朝文人写乡愁,需要一种寄托与载体,去美化、诗意这相似难解的哀愁。“鸿雁”、“明月”都是他们的“宠儿”,而在张翰后,“松江鲈鱼”则受到青睐与追捧。
唐诗中,崔颢有七绝《维扬送友还苏州》:“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
白居易《偶吟》也写:“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而随着大唐盛世的广泛影响,当时的平安朝(今日本)嵯峨天皇在诗中拟张志和的《渔夫词》,写了如下诗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比起唐代文人,并不逊色。
此外,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东坡的“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范仲淹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等都是借“鲈鱼”抒怀思乡的名句。
他们不一定有着相同的故乡,不一定亲口品尝过“四腮鲈鱼”之鲜美,但同样的愁思与境遇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并把他们日后吸引到吴江,去尝那一口鱼鲜。
鲈之伤
遗憾的是,据了解,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近年来吴江四腮鲈鱼已踪迹难觅。我们如今在市面上能买到的多为海鲈鱼和大口黑鲈。
以至于《舌尖3》在提到莼鲈之思的时候,也因为用大口黑鲈来代替,遭到专业人士的口诛笔伐。
曾经作为“文化乡愁”的四腮鲈鱼,如今成为了吴江人民心中的追忆与怀想。它真真切切地作为一种“符号”,在诗词中、在渔歌里,诉说着哀伤与遗憾。
来源:宋泽浩
从长江刀鱼到四腮鲈鱼
我们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
或许也应该思考如何保护、传扬这些本土的美味
而不是有一天成为“碰不到”
“闻不着”的乡愁
你说对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