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界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中国教育报:建立督促机制,推动产教融合,借力“双创”东风——重庆:合力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5日 10:57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 次

建立督促机制,推动产教融合,借力“双创”东风——重庆:合力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

来源:中国教育报

77365大学生企业园为入驻的学生创业企业举办创业问诊会。(资料图片)

临近毕业,西南政法大学学生石陆峰作出了一个让身边同学大跌眼镜的决定:放弃去深圳一家国有银行工作的机会,转而入职重庆一家教育领域小型创业公司。他的选择源自对自己能力和当地创业环境的信心:“银行虽然工作稳定、待遇高,但长远的发展预期和对教育行业的情怀促使我作出了这个选择,学校的就业创业教育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清晰的规划。”

在参赛并获得一等奖的重庆市第四届普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上,石陆峰和如今就职的公司结缘。和他一样,重庆每年都有大批在校学生通过参加这项赛事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以赛促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只是重庆诸多促进大学生就业举措中的一项。基于“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稳定”的认识,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把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全面而精准的政策保障、有效的反馈机制形成的合力,畅通了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全市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85%以上,年终就业率则超过95%。

不遗余力抓学生就业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可谓“不遗余力”,主要领导亲自上阵抓相关工作。重庆不仅在对高校领导班子的考核中引入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还把高校的经费拨款与就业创业考核挂上了钩。此外,如果哪所高校就业工作长期落后,校领导还会被“约谈”。

为确保高校上报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性,重庆市教委改进了就业方案审核方式,采用短信调查、电话抽查、第三方就业协议核查等方式,尽可能防止毕业生就业数据被“注水”。

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残疾大学生等特殊就业群体,重庆更是一直将帮助其就业作为重点工作加以落实。

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余跃介绍,重庆建立了特殊困难毕业生档案,对上述毕业生实行“一对一”“多对一”重点帮扶。每到求职季,重庆市教委都联合相关部门,举办送政策送岗位就业帮扶和残疾毕业生专场招聘等活动,近年来有针对性地提供了7万余个岗位。

仅2016年,重庆就为全市高校低保家庭、残疾和有国家助学金贷款的近2.3万名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1800多万元。

每年3月至4月,重庆各高校的领导和就业部门工作人员耳边就被上了个“闹钟”,市教委将按月通报全市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到了5月、6月更是每周都要汇总通报一次就业情况。

“就像定了个日程表,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鞭策和激励作用。”谈及就业情况通报制度时,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副主任王朝彬说。

就业队伍建设,一直是西南政法大学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该校以学生辅导员为主体,打造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年龄结构合理的就业工作队伍。

此外,西南政法大学还将就业理念融入日常学生工作中。以该校社团“学生职业发展交流中心”为例,每逢学校举办招聘会,从与用人单位沟通、接待到招聘会的现场组织都少不了该社团成员的身影,很多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参与组织招聘活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求职技巧,甚至未到求职季就已接到多家用人单位的邀请。

作为重庆唯一的“985”高校,重庆大学的毕业生质量在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有口皆碑,可谓“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尽管如此,该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从未松懈。

2016年,重庆大学一万余名毕业生中有近两千人选择了到西部和边疆地区基层单位工作,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人数占毕业生一半左右,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这与该校注重择业观引领,把“服务基层、为祖国建功立业”的信念融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分不开的。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2013届毕业生邓海龙毕业时选择了报考武汉市选调生,从街道办事处科员干起,在基层岗位上摸爬滚打,几年间便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工作者,先后当选武汉市青山区政协委员、常委。“基层工作者虽是一滴水珠,但也能滴水入江,为祖国建设作贡献。”邓海龙说。

为确保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重庆探索实施长效机制,开展了能力提升、精准服务、就业帮扶等“五大行动”。近年来,已有3.1万余名重庆高校毕业生像邓海龙一样,去往区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供职。

沟通产教促进融合

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重庆一直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引导教育服务产业发展。

重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面向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为高校毕业生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就业岗位。

通过减免税费、社保补贴等方式,重庆引导大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向高校招聘更多毕业生。每年,重庆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比例达73%左右,其中到非国有企业的占比达61%。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有60多年历史的老牌职业院校,装备制造、汽车等专业是该院的传统优势专业。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对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重庆工业职院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将学校现有专业整合为10个专业群,形成了新增与淘汰相结合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主体专业与重庆及两江新区产业契合度高达82%,学校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98%以上,名列全市高校前茅。

与企业深度合作,实施“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的培养模式,是重庆工业职院保持毕业生“畅销”的一大法宝。

所谓“学校教育、企业培训”是指合作企业在三年级学生中选拔“准员工”,在学生在校最后一年组成企业订单班,利用周末等时间由企业为学生开展相关培训,其他时间正常开展学校教学。相比传统订单班,这种宽口径的培养方式解决了学生知识面窄、技能不足的问题。

重庆工业职院院长郭天平不无自豪地介绍,学校近年来有80多名毕业生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60多名毕业生进入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工作。“我们甚至没和企业联系,是企业通过大数据筛选,主动上门招聘我们的学生。”郭天平说。

重庆科技学院过去是一所主攻冶金、石油类专业的高校,面对产业转型升级,老牌专业遇到了新问题。

重庆科技学院牢牢抓住产教融合这个“牛鼻子”,以服务当地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宗旨,转变学科专业设置模式,突出学科对产业的贡献度,50个本科专业全部实现了与区域和行业的有效对接。

学院立足应用型高校的定位,把课程体系设置和岗位需求结合起来,与企业合作开设了130多门专业课程,本科专业全部邀请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论证建设。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在对专业的评价上引入企业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全力在“融合”上下功夫。近年来,学院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则实现了100%。

除了主动出击促融合,重庆在完善人才培养情况的反馈机制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其中的关键评价指标是就业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基于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调查评估得到的数据,定期发布过剩预警专业清单和鼓励发展专业目录,引导学校重点设置产业发展急需专业,减少和淘汰与产业相关度不高的专业。

精准施策助推“双创”

77365党委书记黄政忘不了自己给一群“小老板”开会的场景:台下人头攒动,“小老板”们难掩兴奋之情,他们都是四川美院在校或者毕业不久的学生,学校1.2万平方米的创业园区为他们的微型企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孵化基地。

如今,当初的“小老板”中已不乏年入百万者,而截至今年5月,园区已成功孵化注册微型企业168家,注册微型企业存活率达到85%,年产值达到6000余万元,容纳的微型企业带动就业2000余人,是重庆乃至全国同类艺术院校中规模最大的创业园区之一。

作为全国“八大美院”之一,迄今已有70多年历史的四川美院向来以“出人才、出作品”著称。在黄政看来,艺术院校学生创业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艺术类的创业项目成本低,不需要大量设备,主要靠有创意的点子”。

走进园区可以看到,这里不光提供了工作场地,还是集创新转化、项目孵化、商业转化于一体的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网上申办微型企业,通过审核后即可在园区直接打印营业执照,融资服务、商标服务、法律服务等也一应俱全。

在这里,创业者每月仅需缴纳每平方米10—15元管理费用,背后是学校每年减免的700余万元租金和投入的200多万元指导服务经费。

2012年至今,四川美院毕业生创业率一直维持在10%以上,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你创业了吗?”成了该校学生间一句平常的问候,创新创业在这里成了一种时尚追求。

和四川美院学生一样热爱创新创业这种“时尚”的,还有重庆的众多大学生。在深化“双创”教育过程中,重庆坚持以“课程、活动、基地、典型”为抓手,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今,重庆全市所有高校均已开设创业类课程或讲座,共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500多门,31所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教研室,39所高校将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此外,重庆市教委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每年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送创业政策和咨询服务进校园等活动,2016年全市高校累计举办“双创”主题讲座700余场。

重庆全市目前累计建成3个国家级、28个市级和39个校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8.63万人次。迄今已为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亿元,直接扶持超5000名高校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2.3万人。

嘉陵江畔,歌乐山下,一批批年轻的创客正在此挥洒自己的青春,勾勒美好的未来。(本报记者 李澈 张显峰 王强 胡航宇)

关闭